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日前表示,要從國家層面考慮(鋼鐵)原料戰略。目前國內的煤炭和焦炭可以自給,但是70%~80%的鐵礦石需要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于澳大利亞。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月~7月份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65955.5萬噸,較上年同期的58977.5萬噸增長11.8%,其中進口自澳大利亞的超過6成。“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存在很大的受制于人的風險。解決這個問題單靠企業自己不行,必須從國家層面考慮這個問題。”沈文榮指出。他建議:一要鼓勵國內鐵礦山開發,不要“一刀切”全部關掉,要合理開發。二要將重點放在國際市場上,在其他國家控制2億噸/年~3億噸/年的鐵礦石產能。比如在南非、巴西等資源豐富的國家,從礦山、鐵路到碼頭,建議國內相關的各類企業一起去投資、運作。三要鼓勵資源性產品如廢鋼、焦煤進口。廢鋼是資源,可以替代一部分鐵礦石進口;國際市場焦煤質量多好于國內,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有利于增強國內鋼企成本競爭力。“現在,礦粉價格受制于人,暗箱操作。新加坡的普氏指數是用1%的份額,決定了99%的礦粉價格。我們應該規定只有鋼廠才能訂購礦粉,用中國指數來定價。”沈文榮指出。據悉,普氏鐵礦石指數是目前最主要的定價基準,其數據來源包括電話問詢等方式,向礦方、鋼廠及交易商采集數據,不管實際交易是否發生,具有極大炒作因素在里面。沈文榮還表示,雖然效益不如去年,但是還是比較良好的。從噸鋼利潤看,沙鋼在300元/噸~400元/噸水平,如果扣除財務成本和折舊率不同的因素,沙鋼與業內噸鋼利潤水平最高的民營鋼企差不多。他介紹,沙鋼上半年采取了三個舉措:一是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多生產中厚板,增加超薄帶產品產量;二是效益好的多生產,效益少的少生產,沒有效益不生產,完全按照市場需求優化調度;三是抓好內部調整,大力推廣使用機器人,提高勞動生產率。“沙鋼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根據市場價格變化,做好市場分析,抓住機遇大量進口鋼坯,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在談及市場化運作時,沈文榮舉例。據悉,上半年中國進口鋼坯200萬噸,其中沙鋼進口80萬噸左右。
“這些進口鋼坯比企業自己生產的鋼坯更具有成本競爭力。”沈文榮介紹。
(本平臺"常州精密鋼管博客網"的部分圖文來自網絡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技術信息。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出處望請諒解,敬請聯系主編微信號:steel_tube,進行刪除或付稿費,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