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強調“中國公告全面開放進口廢鋼”、“廢鋼進口不再受限”、“廢鋼進口事宜已塵埃落定”這一系列說法都不嚴謹且不負責。并嚴格分析了“廢鋼”和“再生鋼鐵原料”的區別。但是國內普遍使用的廢鋼質量良莠不齊,是否也適用于再生鋼鐵原料的標準呢?所以由此引發的關于“廢鋼”的一系列概念界定問題,例如“廢鋼期貨”等概念區分亟待解決。2023年7月就有消息稱廢鋼期貨預計年底能夠上市,畢竟已經一拖再拖了。
2023年4月1日由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大連商品交易所聯合主辦的CMISI云講堂上,大連商品交易所工業品事業部王淑梅博士從期貨對廢鋼行業的影響、廢鋼期貨研發需關注的重點問題及廢鋼期貨合約的設計三個角度對推進廢鋼期貨上市,助力產業平穩發展進行了分析。在這次報告中已經提到了交割質量標準草案(交割質量、交割方式、交割地點、交割流程)、抽樣檢驗流程草案、廢鋼期貨合約草案的擬定,如下圖。
2023年6月18日在“2020廢鋼中國·江蘇廢鋼市場研討會”中大商所工業品事業部總監助理馬瑾講解了《廢鋼期貨交割質量標準》,其中提到廢鋼期貨交割質量標準;實驗室指標試驗結果。期貨交割質量標準充分參考國標與行標。交割品為符合行標技術要求的廢鋼破碎料。
如今為何“廢鋼期貨”仍杳無音訊,不免讓市場猜想。是否受再生鋼鐵料進口影響?
據了解,日本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是廢鋼期貨的先行者。為確保原料的穩定供應,2005年1月,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專門成立了“廢鋼期貨上市準備委員會”,經過半年多的研究和申請,最終順利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復。當年10月,廢鋼期貨在該所上市交易。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在交易所上市廢鋼期貨的國家。毋庸置疑他們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但是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就開始重視廢鋼的回收與利用,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不僅實現了高效率的廢鋼管理體制、疏通廢鋼流通渠道,而且還能夠采用現代技術對廢鋼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廢鋼行業的管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比如,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多層次、多方面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對不同行業的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再利用等作了具體規定;在通產省基礎產業局中設有專門機構負責制定有關的政策和法令,對廢鋼業和企業進行協調和綜合管理,宏觀方面的具體管理則由各民間團體負責;合理化廢鋼流通渠道,家庭產生廢鋼流通至指定點再到廢棄站,然后進行篩選,事業單位產生廢鋼送至廢鋼集中站,船舶和橋梁等難拆廢鋼送至拆解企業,這3類廢鋼資源都要運送至加工處理企業,再送至零售商處,非鋼企業和鋼鐵企業的廢鋼資源則分為需要加工和不需加工的廢鋼,部分經加工處理后送至零售商處。無論企業或個人都不得隨意放置廢棄物,并把廢鋼買賣列入社會物資流通范疇。經過近60年時間的全面管理,日本才順利地將廢鋼推上了期貨市場。
中國與此相比,目前還沒有統一規范的廢鋼回收體系,也沒有相關法律政策強制執行,更沒有可落地執行的廢鋼分類等等,導致國內廢鋼質量參差不齊、檢驗標準不統一。所以若要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上市廢鋼期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