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溫下奧氏體不銹鋼的顯微組織為穩定的奧氏體組織,整體無磁性,具有高韌性、高塑性和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廣泛應用于核電站設備、管道及支撐結構中。與其他類型的不銹鋼相比,奧氏體不銹鋼不發生相變,對氫不敏感,更容易焊接,且焊接接頭在焊態下有較好的塑性和韌性。焊接接頭的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直接影響整個焊接件的力學性能,但奧氏體不銹鋼的焊縫處容易產生熱裂紋和晶間腐蝕。
晶間腐蝕是一種沿金屬晶粒間分界面向內部擴展的腐蝕,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晶粒表面的化學成分和內部的有差異,以及存在晶界雜質或內應力。晶間腐蝕會降低晶粒間的結合力,進而大幅度降低金屬的強度,而發生晶間腐蝕材料的外表面幾乎不發生任何變化。由于晶粒間的結合力顯著降低,使材料的力學性能降低,若受到內、外應力作用,輕者稍經彎曲便可產生裂紋,重者敲擊即可碎成粉末,所以晶間腐蝕是不銹鋼最危險的一種破壞形式。此外,晶間腐蝕不易被檢測出來,給設備的使用帶來安全隱患,危險性極大。
某開裂304不銹鋼管為自來水進水管,管內水溫為常溫,在室外大氣環境下使用,管徑?20mm,壁厚3mm,管采用非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TIG)焊進行焊接,為找到該不銹鋼管焊接接頭的開裂原因,來自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的曹龍韜、龔蘭芳和陳智江三位研究人員從化學成分、斷口形貌和顯微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幫助。
1 理化檢驗 1.1 宏觀分析 對開裂不銹鋼管接頭進行觀察,其宏觀形貌如圖1所示,將靠近連接閥門的一側不銹鋼管標記為1,將另一側不銹鋼管標記為2,開裂位置如圖1圈出所示??梢婇_裂位置在不銹鋼管1一側,靠近焊縫熱影響區。 圖1 開裂不銹鋼管宏觀形貌 不銹鋼管1側斷口宏觀形貌如圖2所示,可見斷口粗糙且銹蝕嚴重,無明顯塑性變形,整體呈脆性斷裂特征。 圖2 不銹鋼管1側斷口宏觀形貌 1.2 掃描電鏡及能譜分析 將不銹鋼管1側斷口經超聲波清洗后置于鎢燈絲掃描電鏡(SEM)下觀察,其SEM形貌如圖3和圖4所示,可見斷口大部分區域呈冰糖狀沿晶斷裂形貌,且晶粒表面有大量的顆粒狀腐蝕產物。 圖3 不銹鋼管1側的斷口沿晶斷裂形貌 圖4 不銹鋼管1側斷口的腐蝕產物形貌 分別對不銹鋼管1側斷口的管內側和外側進行觀察,SEM形貌如圖5和圖6所示,可見管內側腐蝕產物數量更多,腐蝕程度更嚴重,因此判斷腐蝕是從管內側開始的。 圖5 不銹鋼管1側斷口管內側SEM形貌 圖6 不銹鋼管1側斷口管外側SEM形貌 用X射線能譜儀對不銹鋼管1側斷口進行微區成分分析,晶粒上的顆粒狀腐蝕產物能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可見主要含鐵、氧、碳等元素。 表1 不銹鋼管1側斷口腐蝕產物能譜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1.3 化學成分分析 在不銹鋼管1和2上分別取樣,采用直讀光譜儀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可知不銹鋼管1的化學成分不符合GB/T 20878—2007《不銹鋼和耐熱鋼 牌號及化學成分》對304不銹鋼的技術要求,不銹鋼管2的化學成分也基本符合標準的要求。 1.4 金相檢驗 在不銹鋼管1側斷口位置縱剖面取樣,取樣位置如圖1所示,試樣經鑲嵌、磨拋后置于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顯微組織形貌如圖7和圖8所示。由圖7可知,裂紋沿奧氏體晶界擴展,局部奧氏體發生了晶間分離,靠近斷口區域有明顯的晶間腐蝕現象;由圖8可知發生了部分晶粒溶解。 圖7 靠近斷口的晶間腐蝕及二次裂紋形貌 圖8 靠近斷口的晶粒溶解形貌 將金相試樣經三氯化鐵鹽酸水溶液浸蝕后進行觀察,遠離斷口處的顯微組織形貌如圖9所示,可見不銹鋼管1的顯微組織為奧氏體,根據GB/T 6394—2017《金屬平均晶粒度測定方法》的技術要求對其進行評定,可知其晶粒度為6.5級。 圖9 不銹鋼管1遠離斷口處的顯微組織形貌 2 分析與討論 由以上理化檢驗結果可知,施工方選用的不銹鋼管1的化學成分與設計圖紙不符,碳含量高,鉻和鎳含量低。在不銹鋼中鎳可以改變不銹鋼的晶體結構,因此被稱為奧氏體形成元素,不銹鋼中增加鎳元素可顯著提高不銹鋼的耐腐蝕性能、塑性、焊接性能等,此外,鎳還能擴大不銹鋼在非氧化介質中的鈍化范圍,有效提高不銹鋼的鈍化能力。其次,不銹鋼管1中鉻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2.30%,對于奧氏體不銹鋼而言,具有較高耐腐蝕性能的必要條件是鉻的質量分數必須大于12%(一般不低于17%),當鉻的質量分數小于12%的臨界值時,材料就會失去耐腐蝕性能,在腐蝕介質的作用下,晶界貧鉻區易發生晶間腐蝕。最后,不銹鋼管1的碳元素質量分數為0.20%,隨著不銹鋼中碳含量增加,在晶界生成的碳化鉻也增多,使得晶界形成貧鉻區的機會增大,產生晶間腐蝕的傾向提高,所以碳為產生晶間腐蝕的主要元素,一般不銹鋼將碳的質量分數控制在0.08%以下。綜合以上3點可知,不銹鋼管1的化學成分不符合要求,使得鋼管的耐腐蝕性和可焊性大幅度降低,是奧氏體不銹鋼管發生晶間腐蝕的主要原因。 在鋼管焊接過程中,當不銹鋼管熱影響區溫度處于450~850℃(晶間腐蝕的危險溫度區)時,碳在奧氏體中的擴散速度大于鉻在奧氏體中的擴散速度,當奧氏體不銹鋼中碳質量分數超過0.02%~0.03%時,多余的碳會不斷地向奧氏體晶粒邊界擴散,并與鉻元素化合形成鉻化物(Cr23C6),由于晶內鉻原子的擴散速度比碳原子的小,鉻原子來不及向晶界擴散,導致晶界附近鉻含量大幅度降低,形成貧鉻區,降低了耐腐蝕性能,進而引發晶間腐蝕。 不銹鋼鋼管在使用過程中,流過的循環自來水提供了氯離子腐蝕環境,加速了裂紋的擴展,與斷口SEM分析中管內側腐蝕更加嚴重的特征吻合。 綜上所述,不銹鋼鋼管1材料不符合要求,焊接過程中熱影響區發生敏化,導致耐腐蝕性能顯著下降,進而引發晶間腐蝕,自來水提供的氯離子腐蝕環境加速了裂紋的擴展,最終導致不銹鋼焊接接頭附近開裂失效。 3 結論及建議 (1) 不銹鋼管的開裂性質為晶間腐蝕導致的沿晶斷裂,斷裂位置為不銹鋼管1的焊接熱影響區。 (2) 主要原因是不銹鋼管1的化學成分不符合要求,碳含量過高,鉻和鎳含量偏低,不銹鋼管焊接過程中,當熱影響區溫度處于450~850℃的晶間腐蝕危險溫度區時發生了焊接敏化現象,在晶界處形成貧鉻區,降低了接頭的耐腐蝕性能,進而產生裂紋。自來水提供的氯離子腐蝕環境促使了裂紋的擴展。 針對不銹鋼管的開裂原因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加強對進廠不銹鋼管的來料檢驗,確保化學成分、力學性能、顯微組織等符合標準的要求。 (2) 對進廠的合格材料進行產品標識,做好記錄,防止材料因標識不清而誤用。 (3) 考慮到不銹鋼管在焊接的過程中若在450~850℃下停留時間過長,有可能產生敏化現象,建議在焊接工藝上采用小電流、高焊速等方法,以縮短焊接接頭在晶間腐蝕危險溫度區停留的時間;同時在焊接后進行穩定化熱處理,使得奧氏體中的鉻原子擴散到晶界處,提高晶界處的鉻含量,避免產生晶間腐蝕。 作者:曹龍韜,龔蘭芳,陳智江 作者簡介:曹龍韜(1988-),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金屬材料的金相檢驗、失效分析和焊接接頭疲勞試驗等工作。 單位: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來源:《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24年第5期